
算一算, 距離當初組這台電腦, 也已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若要論服役的時間, 那這顆E2180可說是這十多年來, 我使用最久的一顆CPU
然而在LGA775即將走入歷史的時候, 升級的念頭終於還是出現
幾經思量, 最後的答案就是他 - Q6700
其實平心而論, 在絕大部分的場合裡, E2180是絕對游刃有餘的
(當然, 這是指在超頻到3.33GHz的情況下)
只不過考慮到LGA775已經到了產品的盡頭, 是應該準備一下做個最後的升級
而Intel在Core 2效能已經不比新一代架構CPU的情況下, 卻還依然刻意的要對LGA775做出市場的區隔
在LGA775末期的產品線中, 一開始還有L2 cache被閹割的Q8系列四核心CPU
但漸漸的就只剩下Pentium Dual Core的E6/E5系列, 以及最低階的Celeron Dual Core E3系列了
雖然就市場區隔上, 他們是最低階的產品沒錯, 但....每一顆都勝過我手上的E2180啊 XD
即便是最低階的Celeron E3400, L2 cache也有著跟E2180相同的1MB, 但45nm的製程讓人相信他們絕對有很強的超頻性
所以當時就鎖定了E6700, 準備找個時機來入手, 也許運氣好就可以來個333x12, 穩超4GHz!!
只不過上面的幻想, 一直到去年底LGA775全系列CPU停產, 都一直沒有去實踐
等到我想起這件事情之後, 光華各店家幾乎都沒有LGA775的CPU了, 頂多一兩家還有E3400
這真是晴天霹靂啊....畢竟我連IP35-E能支援45nm新stepping CPU的beta bios都老早換好在等著了說
但想這些又有何用, 只好從網路上去著手找來源, 或是重新審視一下計畫
至於為何最後會捨E6700改就Q6700呢? (真巧, 都是6700....XD)
基本上網路上的E6700新品價格, 相當於Q6700的中古價
雖然E6700有45nm的優勢, 也許可以超上4GHz, 但畢竟再怎麼強也只有雙核心
而一顆65nm的四核心CPU再怎麼不濟, 應該也能上3GHz, 但整體效能卻不是雙核心可比擬的
(不要問我當年為啥沒買四核心, 那時候價格多恐怖啊!! XD)
幾經衡量, 又剛好在網路上找到Q6700, 於是就決定是他了!!
也許有人會問, 為啥不選擇熱門的Q6600, 而要選擇很冷門的Q6700(網路上真的很難找到)
我想我只能用我超頻的考量來說明 - 選擇高倍頻的CPU
當年選擇E2180(10x), 而不是大家最愛的E2140(8x), 也是出於同樣的邏輯
畢竟我可不想賭那可遇而不可求的FSB400啊!! (事實證明, 我也沒成功跑過FSB400 - 雖然也許是北橋沒加壓的關係)
所以包括原本期待的E6700(12x), 以及這次選擇Q6700(10x)而非Q6600(9x), 都是一樣的道理
廢話說的夠多了, 直接來看一下Q6700的實力
預設值2.66GHz下, CPUMARK99跑376分, SuperPI 1M跑19.5秒
(好啦, 都是N百年前老掉牙測單核實力的東西而已, 反正參考參考嘛)
接下來要幹什麼? 當然是超頻了
比較一下Q6700跟E2180搭配的散熱器, 很明顯Intel連散熱器都要做出區隔....
(不過要是四核心CPU搭那薄薄的散熱器的話, 我看真的會頂不住吧)
隨手拉一下Vcore到1.47V, 超到3.33GHz, CPUMARK99跑470分, SuperPI 1M跑15.9秒
還能不能上去? 我也不知道, 不過我想應該沒問題吧
但這並不是今天的課題, 反正只要可以穩跑3.33GHz, 我的目標就已經達成了
要是之後能再穩跑更高的頻率, 每一個MHz都算是賺到的
只能說有時間再來測吧
最後, 要來表揚一下我的E2180, 感謝他在這四年來無時無刻盡責的付出
如今終於可以退役, 好好的休息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