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年第一次來名古屋的時候, 就曾經到名古屋城參觀過
雖然當時天守閣就已經因為耐震因素不再對外開放, 導致可看性大打折扣
但由於這次購買的"名鐵城樓巡遊票"也包含名古屋城的門票
再加上媽媽沒有來過, 因此就再次將名古屋城排入行程中
第一頓在くれたけイン的早餐
這裡的自助式早餐菜色也算豐富, 不過用餐區空間不大, 座位擠且偏少
由於くれたけイン距離地下鐵名城線名古屋站僅有"半站"之遙
所以就直接步行前往, 還可以看看沿途的風景
沿著久屋大通走到北端盡頭的外堀通, 接著來到跨越名古屋城南外堀的久屋橋
其實這外堀的景色在前一次來名古屋時也看過(比較西側的大津橋一帶)
橋底下的外堀曾經有名鐵瀨戶線的"お濠區間"行走其中
不過此路段已在1976年隨著通往榮町的地下路段通車而廢止
位在久屋橋旁邊的名古屋城三之丸庭園
觀看地圖可以得知三之丸是一塊非常廣大的區域
此處靠近三之丸的東南隅, 有美麗的楓葉可以看
一大早雖然天氣晴朗, 但也相當寒冷
走過名古屋市役所
大津通以及出來町通的路口, 圍繞著名古屋城的空堀
路過大手二之門, 順道進來看看
這一塊二之丸南側的區域現在設置了愛知縣體育館
(伸)
繼續沿著南側的空堀往西走, 來到名古屋城的正門, 這是相隔五年多的再次造訪
名鐵套票派上用場了
======
過去今川義元的父親今川氏親曾在此地築有"那古野城", 後來被織田家奪取
不過後來織田信長將重心移往清須城, 那古野城遭到廢棄
一直到17世紀初, 德川家康決定在此築新城"名古屋城", 於1615年初步完工
有趣的是, 如今大家知道"名古屋"的發音是"なごや", 但其實"那古野"也是一樣
因此可以說"名古屋"這個名稱就是從"那古野"轉來的
經歷過兩百多年江戶時代, 並且在明治時代保留下來免於廢城的名古屋城
後來成為由宮內省所管轄的離宮, 直到1930年被指定為國寶
這座榎多御門是現在名古屋城的正門, 此處屬於西之丸的範圍
建於1612年, 列為重要文化財的西南隅櫓
曾在1921年因地震毀壞, 後來由宮內省修復完成
城內也是賞楓的好地點
通往本丸, 亦為重要文化財的表二之門
先從本丸開始參觀起
重要文化財的東南隅櫓
走過一之門跡, 首先看到的建物就是本丸御殿
一開始本丸御殿是作為尾張藩主的居所與行政使用, 後來則成為將軍專用的住所
不過當初建於1615年的本丸御殿已經毀於1945年的戰火
後來從2009年開始修復, 一直到2018年才修復完成對外開放
大小天守閣, 不過稍後再來關切
由於上次來拜訪的時候, 沒有參觀到本丸御殿, 這次趁著人還不多, 趕緊來排隊
有趣的是每個要進入參觀的人都得先觀看關於參觀須知的影片
進入參觀自然是需要脫鞋的, 而且包包得寄放在置物櫃裡, 不能帶著趴趴走
但是沒有另外拿拖鞋實在是個失策 - 只穿著襪子走在木地板上, 真的是冷到發抖
首先要參觀的是玄關, 也就是從外面看到有著唐破風, 門廊那隻"貓"後面的部分
玄關包含兩間房間, 內部以"竹林虎豹圖"聞名
當時在現場導覽的是一位會說一點中文的大姐(不過有些詞彙她不會, 所以要用日文向她確認 XD)
根據她的說法, 圖中的虎其實代表的是男性, 而豹代表的是女性, 還蠻有意思的
接著是本丸御殿內面積最大的表書院, 是用於正式謁見的場所
不過只能在走廊上看, 遊客不能進入內部
表書院包含五間房間, 內部充滿松樹, 花, 鳥等圖案
不過...裡面放了一些很奇怪的設備(?) 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表書院中的"上段之間", 是尾張藩初代藩主德川義直就座的房間
來個家徽的特寫
只讓親信與家臣進入的對面所, 內有描繪京都與和歌山風情的"風俗圖"
對面所北側的"納戶一之間"及"納戶二之間"
1634年增建的鷺之廊下
參觀時別忘了抬頭看看天花板, 會有驚喜的
這一座上洛殿是1634年為了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上洛而增建的, 由六間房間組成
從內部極為精緻的屏風與布置就可以得知其重要性
上洛殿的"上段之間", 上面挑高的天花板是將軍的象徵
上洛殿的"松之間"
鷺之廊下旁邊的梅之間, 也是增建於1634年, 作為接待將軍的尾張藩士的等候室
上御膳所的御上段及上之間
可以看到御膳所加熱食物用的爐子以及上方的排氣孔
話說天守閣由於防震的問題, 在2018年之後就不開放參觀, 內部正進行木造結構復原
最後走過下御膳所的爐子, 結束本丸御殿的參觀
雖然動線有所限制且部分空間並不開放, 但是強烈建議一定要前來看看
又回到了大小天守閣的面前
原本德川家康時代所建造的天守閣, 雖然撐過了四百年的天災人禍來到20世紀
然而最終卻不幸在1945年毀於空襲
現在的天守閣是在戰後由名古屋市民發起募款, 於1959年完成重建的鋼筋建物
雖然如前所述, 由於內部正在進行木造結構的復原, 在未來數年內仍不會開放參觀
不過仍是眾多前來參觀的遊客最愛合影的標的物
和前一回一樣, 走過不明門繼續往西北側移動
據說是明治時代初期所建的乃木倉庫
在二戰的空襲中存活了下來, 現在內部成為展示空間, 開放參觀
西北隅櫓
舊二之丸東二之門
原本位在現在東門東側的位置, 因為愛知縣體育館的建設而解體移築至此處
取代已經不存在的本丸東二之門
名古屋城最巨大的石垣"清正石"
結束本丸的參觀
由於東二之門外面工事中無路可走, 得繞過東南隅櫓, 往二之丸前進
和上一次來的時候差不多的拍攝角度, 不過現在不是櫻花季, 所以感覺完全不同
幸好二之丸庭園有很漂亮的楓葉景色
外濠的石垣復原工事
在二之丸庭園散步賞楓
最後回到一開始的西之丸區域
來參觀新開放的西之丸御藏城寶館
館內介紹了從最初德川家康時代建造名古屋城的背景開始
一直到天守閣毀於二戰戰火之後, 市民發起重建的這段歷史
剛好趕上這次的企劃展: 名古屋城與名古屋祭
內容以東照宮祭為中心, 讓人一窺名古屋城在江戶時代的風貌
參觀完也過中午了, 和上次一樣從東門離開
不過這次就沒有要參觀北側的名城公園了
接下來要回市役所前面搭公車, 繼續往下一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