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應該是今年夏天台灣鐵道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
昔日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在被列為古蹟並經過多年的整修之後
如今成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的鐵道部園區, 並且對外開放參觀了
話說昨天透露出我要來參觀的想法之後, 媽媽也決定要一起來
(實情是媽媽在參觀之後還要順道去加班...真的是被人凹很大 Q_Q)
鐵道部園區就位在北門旁邊, 對外交通相當便利
主建物也就是鐵道部廳舍, 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 紅磚的外牆相當顯眼
大門口在忠孝西路和延平北路口這邊
成人門票是$100
進來首先遇到的是百年紀事區
時間軸從最古早的清代到最新的高鐵, 列出台灣鐵路的大小事
劉銘傳的奏摺有完整原文可以看
不過這又讓人想到最近被人挑起的引戰話題: 誰才是台灣鐵路之父?
昔日的蒸汽火車, 只剩下銘牌留作紀念了
隔壁鐵道路線區, 用大螢幕的效果對今昔各條台鐵路線做簡介
引戰的延續: 清代與日本的鐵路路線差異
早年深入台灣鄉間各地的多條糖鐵, 林鐵, 鹽鐵等等的路線
除了阿里山森林鐵路還屹立不搖, 其它大概都所剩無幾
至於軍用鐵道部分提及的三張犁支線, 那還真是年代久遠的童年印象...
這邊擺了三輛很吸引人, 同時也很有代表性的模型(所以很多人搶著合照)
CK101是台鐵第一輛"復活"的蒸汽機車
英國製的E100型是台鐵第一款電力機車, 和美國製的E200/E300/E400風格截然不同
這些車輛也退了蠻多年, 而且最後只有E101保留了下來
R0型是台鐵第一款柴電機車, 很早就退役了
而且模型代表的R1並沒有保留下來
這一區有車輛的圖面和車票可以看
過去台鐵同時存在的三種快車 - 光華號, 觀光號, 莒光號
只有莒光號繼續沿用至今
有瞭望台的車廂才是高檔
車輛的車體與塗裝介紹
接著又有三尊吸引人的車輛模型, 都是有相當年代的
被稱為"克難號"的大型汽油車, 日本味十足的圓頭是這些汽油車的特徵
後來這些圓頭汽油車都被改造為平頭的藍色DR, 變成了柴油車
進入柴油車時代後, 在西部幹線創造北高速度紀錄的飛快車
然而如今只剩下一輛拖車被留了下來, 動力車一輛不剩
觀光號是台鐵第一種空調列車
這種35SP32750型客車後來改造為莒光號使用
看到這邊, 我就順便問了一下媽媽, 看她搭過哪些車種
得到的答案是搭過觀光號, 但是沒搭過飛快車
(至於圓頭汽油車? 別開玩笑了, 改成DR之後還有可能)
第一代自強號EMU100, 早已不記得最後一次搭乘是哪一年的事情了
倒是八年前去北廠參觀時還有近距離看過
在介紹貨車的區域, 還擺了一輛被切開的3AK2508蓬守車, 讓大家一窺神秘的內裝
隔壁擺了一段第一代莒光號的車廂, 35SP32852的車身
窗戶的特效做得很足, 讓人有列車高速前進的感覺
注意左前方有一塊茶水間的區域
這一區木造車站的佈置, 產生十足的懷舊感
接著到樓上2F參觀
首先是一些建築的模型
基隆站北號誌樓
碩果僅存的彰化扇形車庫
日本時代為了電氣化而建造的苗栗車庫
看起來超複雜的運行圖, 其實就是時刻表
2F有一個相當高人氣的區域
那就是呈現早年台北車站周邊的HO規鐵道模型場景
看到這樣的場景, 久遠的童年回憶一點一滴慢慢浮現了出來
從前全台灣有很多座扇形車庫, 台北也有一座, 不過在鐵路地下化時拆除
其位置在今天的台北車站的東側
昔日地下化前的台北車站, 一共有多達六座月台
靠近後站這邊的是供淡水線列車使用的5, 6月台
小小的後站站房
北門和中華商場
差別在童年記憶中的北門是被高架橋圍繞住的
本園區, 也就是鐵道部昔日的樣子
話說旁邊還有一座規模比較小的模型
從建築風格和相對位置看來, 我猜場景所要呈現的時期應該是清代吧?
外面擺了一排從車上拆下來的座椅
過來的這一間是橋梁區, 有各種橋梁斷面圖和模型
這裡意外地成為小朋友們歡樂的地方
如果想知道原本百廢待興斷垣殘壁(有點誇張)的廳舍是如何整修回原來的樣貌
來這邊看一看就會有答案了
如果走大門口的樓梯上來的話, 那就會直接到達這裡
不過應該是因為木造的緣故, 樓梯是禁止通行的
而且梯廳一帶還會標示該區最多容納50人, 請勿逗留(是擔心結構上會有問題嗎?)
接著的這一間一...進來就被滿滿的號誌震撼到了
這邊的路牌不只是擺好看的而已
螢幕正放映著影片, 解說路牌和閉塞的原理及如何操作
關於在高速下路牌拋接的藝術, 這種就真的只在書上看過而已了
來到2F常設展的最後一區"現代性時空秩序"
這個...相信搭過火車的人應該都很熟悉了(腦中自動響起了車站廣播內容)
便當是台鐵的本業, 絕對不能馬虎(無誤)
看到這些, 想起小時候會收集航空和鐵路的班次時刻表
可惜早就都消失無蹤了...Q_Q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這裡還有一些關於台鐵的影音
除了歌曲之外還有很古早的老電影, 真是太有趣了
這一區比較特別, 這是一個特展, 主題叫"異論現代: 1935台灣博覽會"
裡面展出了當年台灣博覽會相關的照片, 參加過的著名歷史人物
留下的文學作品, 新聞報紙等等
也探討不同族群不同身份的人們, 在當時看待博覽會的不同角度
走到2F走廊的盡頭, 突然瞄到一個房間
嘿, 裡面有鐵道部廳舍的模型呢
本來要準備下樓了, 結果一看手錶, 差不多要兩點了
依稀記得這時間好像有鐵道模型的動態運轉, 果不其然...
場景有日夜燈光效果的變換
不過因為人滿為患, 只勉強抓到空隙錄了幾秒鐘復興號開過去的樣子 @@
話說運轉的列車似乎會因為不同時段而做改變, 但就沒有進一步去考證了
2F全部參觀完畢, 出來透透氣
看到天黑黑的有點擔心, 因為匆匆出門忘了帶雨傘...還好最後沒下雨
昔日的工務室, 現在分成好幾個小部分
家長們帶著小朋友在排"蒸汽夢工廠", 不知道內容是什麼?
隔壁這一間不用排隊, 可以自由進出的也叫"蒸汽夢工廠"
這裡有介紹一些蒸汽火車的原理, 以及小朋友們很愛玩的投炭遊戲
最後這一個部分是關於修復工程的介紹
感謝這些人員的付出~
繼續回到室外晃一晃
碉堡般的戰時指揮中心, 不過沒有對外開放
附帶一提, 這旁邊還有一個"台北工場"(就在園區的西北方)
不過因為整個圍起來整修中, 就不另外拍照了
造型相當特殊的八角樓, 猜猜是做什麼用的?
答案是 - 廁所, 中間這一圈其實是小便的地方 XD
昔日的電源室, 現在成了餐廳(好香啊...但是不便宜 @@)
餐廳的後面布置成DR2511的意象
再次回到廳舍的1F, 這裡還有一個特展區, 是關於鐵道旅館的
可惜的是, 當年的鐵道旅館已經在1945年因為美軍空襲而毀於戰火
再次回到戶外走走
這裡是挖到清代機器局遺構之後挖到的石板路
到這邊, 時間也差不多了
離開之前, 總算有機會拍一下大門口的樓梯了
以僅僅$100的票價來看, 這樣的內容完全是物超所值
而就在我離開的時候(大約下午三點多), 入場的人潮也越來越多
至於整個參觀完所需要的時間, 我自己是花了將近三個小時(僅供參考)
因為園區只開放到五點, 如果下午三點才去的話可能有點太晚
建議要前往的人還是早一點出發,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