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houting/1591452578-3358306550_n.jpg)
身為今日台北都會區交通大動脈之一的北捷淡水線, 其前身是台鐵淡水線
儘管已經走入歷史超過了三十年之久
不過如果想要找尋一些當年淡水線的景物來懷舊的話
來新北投站這邊走走也是不錯的選項
搭乘北捷淡水線來到北投站, 接著轉往新北投支線專用的4月台候車
新北投支線所使用的列車是371型
這一列三輛編組長度的彩繪列車, 就這樣在北投和新北投之間來回折返
車內也是有彩繪的
雖然新北投支線也是雙線的設計, 不過平常就只有一列車在折返跑
而且因為噪音(?)的關係, 列車開得很慢, 十分鐘一班的班距差不多就是折返一次的時間
列車一到站之後立刻就要折返, 不會在月台上停留多少時間
因為現在使用的列車是三輛編組, 所以新北投站對應六輛車長度的月台, 有一半空間封了起來
此外列車看來都是只停靠1月台, 而不會停靠2月台
軌道的末端
話說捷運新北投站的這個巨大牌樓是很顯眼沒錯, 但總覺得...怪怪的
然後來到車站南面, 僅有一街之隔的七星公園
過去台鐵新北投站的位置, 就在七星街和光明路口這裡
在台鐵淡水線, 包含新北投支線這條"支線中的支線"停駛之後
木造的新北投車站站舍拆遷至彰化台灣民俗村
之後歷經近三十年在外地"漂泊"的歲月
最終在2017年終於回到了新北投, 在重組之後開放參觀
重組完的新北投車站站舍, 和原來的位置有點小距離
如今車站周圍有不少人來擺攤, 成為了小小市集
那麼就進去參觀吧
內部免費開放, 不過現在因為疫情關係, 進入需要量體溫和登記身分證
現在站舍內部的樣子, 木造的結構值得留意
除了歷史文物解說和模型之外, 也有相關紀念商品可以購買
車站結構模型
復原昔日新北投車站的模型, 不過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等等...這輛車看起來很像是キハ40的樣子?? @@
當初新北投支線是蓋來方便泡溫泉的
年幼時期的景物, 幾乎都快消失在記憶中了, 只能趁此懷舊時刻拼湊起來
接著到外面月台上晃晃
從外頭看站舍結構, 一整個就是工藝品的感覺
月台旁擺了這輛35TP32873
這是當年曾經跑過淡水線的藍皮客車, 如今回到此地並開放參觀
要參觀的人記得先在站舍內量體溫蓋章喔~
車內也擺了不少模型和懷舊文物
這組場景看起來就更有感覺了, 而且裡面的藍皮柴油客車也不是キハ40 XD
1958年的時刻表, 看得出來也是有從台北直通到新北投的列車
更多的模型
車內的擺設就不多說了, 自己來看比較有感覺
最後在外面再多拍個幾張照片
在城市中有這樣可以留住記憶的地方, 真的很棒
回程的列車來了, 嗯...和先前的當然是同一列
這次搭的是北投側的先頭車, 結果一上去就發現有點不一樣
車內竟然有一尊這麼大隻的熊讚, 而且還有一面很大的電視牆
看來為了宣傳新北投這邊, 也是費了番工夫呢
回到北投站, 因為列車只有三輛編組, 只用了靠近新北投這一端的一半月台空間
另外4月台上也有為了宣傳新北投而做的裝飾
還不想這麼早回家, 就順便看看這裡的軌道設施吧
為了分岔出新北投支線, 北投站附近的軌道變化應該也是很有趣的
從4月台往北側看, 左邊是往淡水, 右邊是往新北投
可以看到新北投的列車不只可以通到3, 4月台, 其實也能通往2月台
往淡水的列車, 走在最西側(對應1月台)的那一線, 變成"左去右回"
這和平常北捷靠右開(右去左回)的景象是完全相反的
順帶一提, 北投站月台是兩座側式一座島式, 加起來3面4線的配置
接著從4月台往南側看, 來往北投和大安之間的區間車, 都是從這邊進出3月台
(左邊是從奇岩往北投的路線, 右邊是從北投往奇岩的路線)
3月台是區間車專用, 列車到站後會在月台上停留一段不短的時間(區間車和全程車是交互發車)
隨手拍了一下北投站這支架的結構
接著去別的月台晃晃
只能說這轉乘樓梯有點整人 - 如果要去1月台的話, 就得上上下下好幾次
從2月台往北側看
如前所述, 往淡水的列車走最西側的1月台
而從淡水來的列車則是這麼爬上來的, 然後進入2月台
這個反常的"左去右回"是北投站的特色
3月台停的是區間車, 有時候會看到全程車停靠2月台後, 有些人衝過來轉乘區間車
這時候只有滿滿的問號...(畢竟區間車還比較慢發車呢)
從2月台往南側看, 沒什麼特別的
不過剛好可以觀察進出3月台的區間車是怎麼跑的(進站前要爬坡, 出站後也要爬坡)
既然要看立體交叉, 那就再多看一點吧, 最後來到了奇岩站
車站北側往北投方向這邊是立體交叉的起點
想拍兩列車同時入鏡的畫面...但看來是辦不到的 @@
從北投方向過來的列車, 因為視角關係, 沒辦法看出什麼特別的變化
所以就只能觀察反方向的列車了
往北投的區間車, 最後鑽入了右邊那一條線
而往淡水的全程車, 則是直走左邊那條線
過去受到疫情的影響, 其實自己有好一段時間都很排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結果就是有很多想去的地方都沒辦法去, 大部分的時間都關在家"避難"
不過現在台灣疫情控制有成, 許多限制將要逐步鬆綁
在信心越來越恢復的同時, 也許到處趴趴走的熱血又要開始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