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於來到這一次旅程的最後一站 - 新竹
至於為何在踏上歸途之前, 要先來到這裡
一方面要搭對號列車回家的話, 最近的就是新竹(無誤)
另一方面畢竟已經很多年不曾造訪這裡, 就趁這個機會好好地看一看
當年在新竹空軍基地服役的時候, 基本上是每一週都會和新竹車站"碰面"的
儘管平常週末放假往返都是搭乘國道客運為主, 鮮少搭乘台鐵
但當初下部隊的那一天, 便是由帶隊軍官帶著大家由隆田搭乘復興號來到新竹
而在退伍的那一天, 也是搭乘台鐵離開新竹回到台北(也遺忘了我的腳踏車 Q_Q)
可以說在新竹基地服役的開始和結束, 都有新竹車站的參與
扯遠了
回到現實中, 區間車抵達了新竹的1月台, 下車
位在1月台的西端, 剛好目睹對面南下的EMU600從2月台出發
西南側的股道停了一些機車頭, 而在機車頭後面似乎有些特殊的車輛
難得一見的罐車(20L751 & 20L757)
根據網路上看到的資料, 現在似乎是被當成油槽來使用著
另外仔細一看可以發現後頭有一座轉盤, 不過扇形車庫當然早已消失
這一輛(篷車?)就更神奇了
雖然外頭是滿滿的鏽斑, 但側面竟然架了一台窗型冷氣機
是直接就地變更成鐵皮屋使用的意思嗎? XD
由於是重要車站, 新竹車站的規模也是很大的
側式的1月台以及島式的2, 3月台, 外加有很多線的股道及車庫什麼的
緊鄰著西正線的1月台當然是北上列車專用
來到中間的2月台, 往1月台的方向望去...
是說月台的東端停了一片機車海, 看起來還真是壯觀(?)
本來以為1月台是普通的側式月台, 但其實後面還有股道
就像是彰化, 苗栗那樣, 有工程車輛隱身其中
2月台東端, 看出去盡是複雜的道岔以及滿滿的架線柱
突然有一種密集恐懼症的感覺...
有一座看起來像是車庫的建築, 猜測也是停放工程車輛
2月台的遮雨棚...只能說離這一端有點距離
剛好遇到六家線列車的發車時刻
可以看到從3月台出發的EMU600切過一座又一座的道岔
在通往3月台的地下道裡面, 還有一個可以連接後站南大路方面的出入口
不過看來這裡只能夠使用IC卡, 而且有開放時間的限制
來到了供內灣線及六家線列車停靠的3月台
月台又寬又長, 內灣線及六家線的列車長度形成對比
可能是因為時間不巧, 這一次沒有看到內灣線的列車
倒是停放在旁的動力軌道吊桿車和架線工程車也很引人注目
3月台東端, 可以看得出來為何進出站的列車要一路切過道岔
後面就是新竹轉運站, 現在國道客運都是到這邊搭乘嗎?
當年是沒有這座建築的, 國道客運都得走高架橋到前站去
如果不看標示, 可以分辨出E300型的前端後端嗎? XD
車站西南側的車庫, 連同外面一共有七線股道
3月台西端, 可以看到轉盤就在不遠處
這邊也可以連接回縱貫線 - 當然內灣線和六家線列車是直接折返的
完工於1913年的站房, 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
這次因為到車站外頭晃一晃, 才發現這裡和十多年前一整個不一樣了
原本一出車站就是緊鄰著道路, 各種車輛在這邊上下乘客, 顯得非常凌亂
現在這裡變成了站前廣場, 寬廣的空間專供行人使用
當年收假時, 總是要來到SOGO百貨前面搭乘15路公車回營區
然而昔日的SOGO也已經消失了
相較於外頭炎熱的天氣, 還是回到車站內吹冷氣比較實在
準備踏上歸途了, 買了510次莒光號的車票, 確保一定有座位
這一回搭到的是最前頭的8號車
手折門的35SP32750型莒光號, 由觀光號改造而來, 外皮的歲月痕跡很清楚
雖說老車搭起來舒適度還是很不錯的
但在這種有大量旅客上下車的時候
這些早期一側只有一座車門的客車在上下客所花的時間就很長了
經過北新竹附近, 看到遠方停了不少貨車
以後有要來逛內灣線和六家線的時候再來這邊晃晃
抵達新豐之前, 列車放慢了速度
以前都沒注意過這個超明顯的大彎
就在列車抵達松山之時, 這一趟旅程也到了尾聲
話說先前整個旅程都沒有吃到台鐵便當, 這次總不能再錯過了
趁著用一卡通買台鐵便當有九折優惠的時候帶一份回家
整個旅程才算是有個完美的句點(?)
後記:
本來計畫之後要找個時間去內灣線 & 六家線
不過鑒於台鐵即將在南迴線電氣化通車改點之時廢除普快車班次
所以就要先找個時間去對南迴線普快車做最後的"緬懷"了
只是據說每天搶搭的乘客絡繹不絕, 希望到時候能夠順利坐到座位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