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尊的近照
進入SSD的時代後, 轉眼間系統碟的M6S也服役了六年多的時間
先前趁著各家電商1212活動特價之便, 入手了一"片"KLEVV(科賦)的CRAS C710
將系統碟由SATA SSD更換為PCIe SSD

其實做為系統碟而言, M6S的表現一直是相當穩定的
尤其以當年Toshiba 19nm MLC的可靠度, 加上平均每個月都只增加約4個P/E cycle的使用量
如果SATA這個規格一直沒被淘汰的話, 也許用一輩子都是有可能的(無誤)
不過隨著軟體越來越肥大, 就算系統碟只放作業系統和遊戲以外的工作軟體
這顆M6S只有256GB的容量也顯得越來越捉襟見肘
(畢竟大家都知道的常識是SSD不要裝滿, 身為從業人員更是深知這其中的道理)
因此過了幾年後, 就逐漸有了將系統碟更換為更大容量SATA SSD的想法
只是畢竟後來NAND flash早已是TLC的天下, 在考量耐用度和穩定性有可能開倒車(?)的情況下
就遲遲沒有進一步的打算

一直到了今年, 隨著作業系統更新為Win10, 以及主機升級為Intel 11代的系統後
更換系統碟的想法又開始冒出來了 - 只是這次想的是從SATA SSD更換為PCIe/M.2 SSD
(不然老是看到還有一個M.2空在那邊, 真的是覺得很浪費啊 XD)
就這樣來到將近年底, 各大電商在1212活動中均有針對部分NVMe或是SATA SSD大特價
而當時看到512GB容量的PCIe/M.2 SSD之中, PATRIOT和KLEVV皆有下殺至$999的產品
考量一個三年保一個五年保, 最後是選擇了這款KLEVV CRAS C710
再搭配一些折扣, 實際上大概只花八百多元
當然啦, 以512GB容量能下殺到這種不到千元價位的產品, 絕對都是DRAMLess的架構
不過雖然這種架構在隨機存取的效能上會大打折扣, 但在HMB的加持下, 倒也是不無小補
(技術部分的東西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由於是M.2的SSD, 包裝尺寸和重量都是小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Klevv CRAS C710 512GB

真巧, 和Toshiba硬碟一樣都是富基電通代理
至於包裝上標示的效能都是SLC mode下的, 不用特別在意
也是富基電通代理

512GB的版本, PCB上面只有兩顆NAND flash(1TB的版本是四顆), SoC則是SMI的SM2263XT
本尊的近照

小小的Micro ATX主機板, 顯卡擋到所有的M.2槽, 要安裝SSD的話得先拆顯卡
雖說若要當系統碟的話, 都會建議把SSD裝在連通CPU的M.2槽或是PCIe槽上(需要轉卡)
不過因為既有的兩片SSD都是22110的規格, 已經把上述兩個槽都用掉了
所以就只能用剩下的這個連通B560的(但實際上影響也很小就是了)
得先拆顯卡才能安裝

上機後先來用CDI看看全新SSD的資訊
用CDI先看一下

再來不免俗地跑個CDM, 當然這基本上會是SLC mode下的成績
寫入的部分比官方標示的慢了約100MB/s, 也許就是因為和所安裝的M.2槽有關
不過這個不是很重要就是了
再來用CDM跑一下

接下來就要把既有的系統碟內容轉移過去了
附帶一提, 購買KLEVV的SSD, 可以憑序號獲得Acronis True Image OEM
雖然功能上不如完整版, 但仍然可以用來備份和轉移系統碟
當然另外還有很多免費軟體都有系統轉移功能
我這次就是用MiniTool Partition Wizard Free 9.0去轉移的

系統轉移完畢, 可以看到既有的MBR格式整個複製過來, C槽前面還有一個99MB的保留分割區
系統剛轉移完畢

由於擔心未來的主機板會拿掉相容模式(CSM)而不再支援用MBR格式的系統碟開機
因此這次除了系統碟轉移之外, 還要把格式從MBR改成GPT
雖說網路上有不少軟體支援轉移系統碟且變更格式, 但都是付費版才提供相關功能
(例如最新的MiniTool Partition Wizard 12.x, 系統碟轉移不管要不要變更格式, 都只能找付費版)
所以還是舊版軟體先轉移, 然後再想辦法手動變更格式

幸好在變更格式這個部分, 多年前M$早就在Win10內建了免費工具
號稱在Win10下可以直接輕鬆操作
(參看M$官方的網頁和影片解說)

不過事情會真的這麼順利嗎?

原本在M6S上就先試著跑一下validate, 當時是一切正常
但是在系統轉移到C710上之後再跑一次, 卻跟我說"Cannot find OS partition(s)"
MBR2GPT卡關

個人推測這是系統轉移時造成的問題
不過因為先前已經另外找時間演練過一次, 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相關狀況的解法可以參考以下網頁:
(另外因為在修復模式下來跑比較妥當, 記得要準備Win10安裝光碟或隨身碟, M$的官網有下載工具)
MBR2GPT Cannot find OS Partition for Disk 0?

成功轉換為GPT格式了, 可以看到M$的做法是在後面多割出一個EFI的分割區
如果一開始就用GPT的格式去安裝Win10的話, 這個分割區會位於C槽前面
轉換為GPT完畢

再來跑一次CDI, 寫入比較多是因為先前曾經多轉移了一次系統然後又砍掉...
再跑一次CDI

至此使用了六年多的M6S可以先轉入預備役了
使用了六年多的M6S

最後來總結一下心得
現在已經是3D TLC的時代, 就可承受的P/E cycle而言, 並不會輸過去的MLC太多
(以Kioxia的NAND flash為例, 規格都有2000次以上, 基本上壽命也算長了)
雖然隨著單顆flash的容量越來越大, 相同容量碟機所需的flash/die數變少
導致512GB這種小容量(在今日看來真的算是小容量了)碟機寫入的效能變得很差
尤其TLC還得考慮寫parity之類有的沒的東西, 這又進一步瓜分了寫入的頻寬
使得最後寫入效能甚至可能還輸給256GB的M6S(沒有實際測試, 只是推測 XD)
不過由於以系統碟的日常使用而言, 讀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寫入倒是還好
而得利於NVMe/PCIe的架構在讀取方面遠較過去AHCI/SATA的架構來得強上許多
即便SSD只是低階的DRAMLess架構, 理論上仍然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uting 的頭像
    Houting

    Remember, the Force will be with you, always.

    Hou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