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燕三条吃飽喝足之後, 繼續搭乘電車前進
由於彌彥線列車班次的密度並不高
因此決定先跳過中間的車站, 直接搭到終點彌彥
這回改從車尾上車
因為"ワンマン列車"沒有另外配置列車長
所以可以好好端詳一下運轉席等設備, 而不會尷尬地拍到人
收納起來的運賃箱
本來還在納悶燕三条的月台上怎麼沒有站牌
原來是躲在這個角落...
從燕三条出發之後依序停靠"燕"和"西燕"兩站
接著就來到能夠轉乘越後線的大站"吉田"
由於要交會對向列車, 因此在這裡停靠的時間稍微久一點
另外雖然彌彥線在日中時段的列車都只有在線內往返
不過在早晚時段則會有直通越後線的列車
從吉田出發之後, 很快就進入彌彥村的範圍
窗外一眼望不盡的綠油油稻田, 是新潟縣最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
從燕三条出發後經過半個小時, 列車抵達終點彌彥
這裡是彌彥線的起點, 其中彌彥到吉田的路段開業於1916年
最初和越後線原本都屬於私鐵"越後鐵道"的一部分
後來歷經延伸開業全線通車, 於1927年收歸國有化, 定名為彌彥線
從月台側就可以看到站房蓋得很有特色
月台東端往東三条方向, 遠處有好一段空間是沒有墊高的
另外可以注意到雖然站內是一面一線的配置, 但總覺得右側有很寬廣的空間
彷彿該處原本也有軌道, 只是後來被撤掉的感覺
月台上小小一座"安全之塔"
月台西端以及線路的終點
從月台整體長度看來, 應該可以對應八輛編成的列車
若只看墊高的部分, 也應該能夠容納六輛編成的列車
漂亮的站房, 看起來是木造結構, 中間還設有一個很古典, 拉門式的改札口
不過該改札口是未開放的狀態, 要走刷卡機旁邊的小門
站房內有配置站務人員, 出入口則如同未開放的改札口, 也是拉門的設計
如果從內部煥然一新的狀態看來, 會覺得站房的年紀應該很輕
但事實上這座站房就是當初越後鐵道時代, 於1916年開業時就存在的建物
站外巨大的"歡迎"地標
從外部觀看漂亮的站房, 甚至出入口附近還設有"手水"
由於彌彥線最初是為了參拜彌彥神社而建設, 因此最初站房就蓋成像寺院一樣古色古香的風格
至於為何外觀看起來會這麼新穎, 是因為後來在2013年有重新整理過的緣故
本來以為這樣一座漂亮的車站, 外頭應該滿是遊客在拍照
但想不到當下卻是如此清幽, 車站附近看不到幾個人
也許遊客都已經在彌彥神社那邊了吧?
位在花見小路上的彌生橋
最後從站外觀看一下站內, 然後準備前往彌彥神社參拜
從這個角度可以清楚觀察到, 架空電車線的構造和平常看到的很不一樣
自從1984年直流電氣化之後, 彌彥線就採用這種構造相對簡單, 日語稱為"直接吊架式"的設計
優點是成本低, 缺點是列車速度受到限制(彌彥線列車限速85 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