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京阪電車, 除了來往於京都和大阪之間的京阪本線系統之外
另外還有一條比較特殊的路線: 京津線
也正因為它的特殊性, 這次的行程之中也加入了一段搭乘京津線的體驗
京津線所謂的特殊性, 在於它不但直通京都地下鐵, 同時也擁有路面電車路段
而會注意到這條路線, 是因為當初政府拋出"基隆輕軌"的議題
在瀏覽相關討論串的時候, 就看到有人提到了京津線, 從而得知這條神奇路線的存在
借用一下wiki上面的圖, 可以看出京阪電車的路線主要分成兩個系統
來往於京都和大阪的京阪本線和相關的延伸線/支線, 稱為京阪線
而獨立於京都東側的那兩條路線: 京津線和石山坂本線, 則稱為大津線
單看這個圖可能不會有什麼感覺, 因為這裡只顯示了京阪電車自己的路線
至於和京都地下鐵直通運行的部分....
御陵站以西虛線的部分就是和京都地下鐵東西線直通運行的路段
根據資料, 京津線的列車和地下鐵的列車, 在御陵站的時候就已經是停靠不同的月台了
之後京津線會往東走回地面到達京阪山科站(旁邊就是JR/京都地下鐵的山科站)
而地下鐵東西線則是先往北再拐個彎往南走到山科站, 然後再繼續往南走
扯了這麼多, 還是實地走訪一趟
這次把搭乘京津線的時間安排在參觀京都鐵道博物館之前, 因此起了個大早
不過也因為行程安排和時間的關係, 直接從京阪山科開始搭乘, 沒能體驗到直通地下鐵的部分
搭乘JR新快速電車, 在山科站下車, 旁邊就是京阪山科站
兩個側式月台的標準通勤站設計(反正每一班車都是站站停普通車)
主角現身了, 京津線專用的800系電車, 完全不同於京阪本線的淺藍色塗裝
不過當時已經有列車塗成京阪本線那種綠白塗裝, 不知道日後是否會全部改掉?
800系電車每一列都是四節車廂, 此外車廂也比京阪本線的還要小一號
(京阪本線的車廂長度大約接近19m, 但是800系只有16.5m左右)
那麼就搭上列車, 往浜大津方向出發吧~
大清早的, 車上人不多, 剛好可以在這個好位子拍照觀察
在京阪山科站以東的路線上, 直線的部分並沒有很多, 反而是有大量小半徑的彎道
因此列車常常需要慢速行駛
列車經過上榮町站之後, 終於來到了這次的重頭戲 - 併用軌道區間
在這一段路線, 列車變成像路面電車一樣的角色, 和各種車輛一起在馬路上行駛
進入馬路前的這個大彎, 列車得減速
然後列車就搖身一變成為路面電車
對向迎面而來的列車已經不是800系特有的淺藍色塗裝
而是換成京阪電車的標準新塗裝了
即將到達終點浜大津站, 不過注意左邊的號誌, 乖乖等紅綠燈吧
前面那是石山坂本線的列車
過了最後一個彎, 就到達京津線的終點 - 浜大津站
這裡是京津線列車的終點, 接下來需要折返開回京都方向
不過浜大津還有石山坂本線的列車在使用, 而且就只有兩條線, 那怎麼辦?
答案是車站末端有一條供列車折返用的袋狀軌
京津線列車會從2月台先進入袋狀軌, 之後再回到1月台載客
這樣2月台就可以讓石山坂本線的列車停靠了
雖說兩條路線共用一座島式月台, 但各別有自己的號誌
站房本身是高架的, 出入車站得要靠天橋
如果要拍攝大津線的電車, 旁邊的天橋是一個很好的點
真的要講缺點的話....那就是電線實在太多了
從照片看得出來, 除了京津線, 其實石山坂本線也是有併用軌道區間
不過一來因為沒有直通地下鐵, 二來列車都只有兩節車廂, 知名度我想應該還是有差別的
這次也因為時間的關係, 沒能搭上一段
其實在最初看到京津線的路線時, 就一直覺得奇怪, 怎麼會有這樣一條獨立在外的路線?
明明和京阪本線是完全相同規格的標準軌軌距以及架空線供電呀~
而且為什麼有併用軌道區間, 卻又設計成和地下鐵直通運行, 實際上還能在三条站轉乘京阪本線?
後來查了資料, 才知道這一切的來龍去脈
原來在古早(?)的時候, 京津線本來就是有通到三条站的, 甚至還能和京阪本線直通運行到大阪一帶
但隨著時間的演變, 隨著京津線和京阪本線斷開, 京阪本線在京都市區段地下化
一直到京都興建地下鐵東西線, 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原本三条站到京阪山科之間的地面路段走入歷史(這一段也是有併用軌道區間的)
取而代之的則是京津線列車能夠直通進入地下鐵東西線, 甚至抵達以往沒有的三条站以西的區域
而800系電車也是為了直通運行而出現的特殊產物
(畢竟全長66m的路面電車應該是特例中的特例吧)
只是最後的併用軌道區間, 就只剩下浜大津前面的那一小段了
因為這800系電車實在是太特殊, 所以當時就列入"必敗"的模型清單當中
雖然Micro Ace的定價真的是不便宜, 不過還是催了下去~
至於石山坂本線列車的模型, 只有鐵道Collection有出靜態展示用的
雖然也很想買, 不過這次在模型店都沒看到有貨
下回去日本的時候再來留意, 或是乾脆到京阪電車的相關店面找找好了~
- Dec 31 Sun 2017 13:24
[日本鐵道] 京阪電車京津線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