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創下國鐵電車數量紀錄, 新造超過3400輛的103系電車
隨著時光飛逝, 如今僅僅剩下數十輛仍在西日本及九州服役中
而這次要來拜訪的播但線, 便是一條以103系為主力的地方交通線
沿著市川和円山川的河谷而行, 連接了山陽本線的姬路以及山陰本線的和田山
播但線不但是一條"陰陽連絡路線", 而且歷史相當悠久
最初由私鐵"播但鐵道"於1894年開通姬路到寺前的路段
之後經歷路線繼續延伸以及被山陽鐵道收購, 最終於1906年通車至和田山並且國有化
而原本播但線的範圍還繼續延伸到城崎(現在的城崎溫泉)
但隨著後續延伸路段被編入山陰本線, 今日播但線的範圍也跟著大致底定
======
來到了姬路車站的在來線
當中有一座月台是姬新線和播但線專用的, 設有1, 2, 3, 4番のりば
從電光揭示板的內容看得出來, 播但線的班次密度甚至比姬新線還要低些
更特別的是, 這座月台有獨立的改札口
上來到月台層, 月台西半部的3, 4番のりば由姬新線使用
而東半部的1, 2番のりば則由播但線使用
一列兩輛編成的紅色塗裝103系3500番台已經停靠在1番のりば
自從2017年大阪環狀線103系退役之後, 相隔近六年半終於再次親眼看到現役的103系
隨著1998年姬路到寺前間的路段完成直流電氣化
播但線導入了九組兩輛編成的103系3500番台來服務該電氣化路段
這些電車塗成醒目的紅色塗裝, 而且全部都是"ワンマン"列車
103系的電動車是MM'的設計, 再短的列車都需要至少一組MM'
而在原始新造的103系之中
這些電動車絕大多數都是以設有集電弓的モハ103形搭配無集電弓的モハ102形為一組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都是中間車, 而鮮少有クモハ103或クモハ102形這樣的先頭車
不過隨著日後列車漸漸轉移至地方路線
就開始有將モハ改造為有運轉席的クモハ以因應短編成化的需求
想當然耳, 只有兩輛編成的103系3500番台也必然是クモハ103形+クモハ102形的組合
這些車輛在早期都曾經運用於片町線(學研都市線), 不過改造經歷卻有些出入
其中クモハ103形3500番台源自1989年為了片町線而改造的クモハ103形5000番台
後來轉移出去因為不再需要分割併結而改為2500番台, 最後轉入播但線時再改為3500番台
(モハ103形0番台 -> クモハ103形5000番台 -> クモハ103形2500番台 -> クモハ103形3500番台)
而クモハ102形3500番台則是因為缺乏現成的クモハ102形, 在1998年由モハ102形0番台改造而來
乍看之下, 這些由中間車改造而來的先頭車, 在外觀上和早期的低運轉台先頭車幾乎一模一樣
但如果再仔細看一點, 會發現原始低運轉台先頭車的擋風玻璃會被隔成三等份
而播但線列車的擋風玻璃則是完整一塊, 沒有被分隔的設計
瞄到遠處月台西端還有一組103系停靠在姬新線列車旁, 不過這時得先上車, 等稍後回來再來研究
======
全車長條座椅的103系, 懷念的感覺回來了
透過車內的妻面窗, 可以看到隔壁車廂裡面的人在做什麼
離開姬路之後的第一個停靠站"京口", 也是一座高架車站
由於播但線是單線, 因此必須在站內與對向列車會車
雖說會車的車站僅距離姬路一站之遙, 有點令人不解
但觀察對向列車, 可以注意到不但是由兩組併結成四輛(和之前奈良線的一樣長)
而且最後方的クモハ103形相當特別, 設有兩具集電弓
稍微錄了一下前面展望
雖說是市區內的高架化鐵路, 但是只有單線的配置又令人覺得很神奇
列車抵達第二個停靠站 - 野里, 這裡同時也是高架路段的終點
可以看到月台有一大段空間禁止進入, 顯然過去的列車長度和今日有很大的不同
回到地面之後的第一個停靠站 - 砥堀
很特別的是, 這裡竟然是"靠右走", 不知原因為何?
位在小彎道上的仁豐野
在小站上下車的時候, 車門得由乘客自行按鈕操作
不過不像車內同時有開關門的按鈕, 車外就只有開門按鈕
因此偶爾會看到有人下車後車門遲遲未關
車內的人因為不堪開門帶來的低溫, 只好自行上前按鈕關門
難得的筆直路段, 不過這一段最高速度限制在95 km/h
運轉席後方的運賃箱, 兌幣機, 還有上方顯示運賃資訊的螢幕
這些都是"ワンマン"列車的必備物
在香呂再次和對向列車交會
可以注意到月台南端附近並沒有"增高", 以及對向的BH9編成也是有兩座集電弓
香呂的站房設在東側
而西側則是用鐵皮屋設置了一個很簡易的出入口
又經歷了一段筆直的路段
從姬路出發之後已經過了好多站, 但實際上一直都在姬路市的範圍內
而本站"溝口"則是姬路市境內的最後一站
過了溝口之後, 突然有一種進入鄉間的感覺(?)
======
離開姬路市的範圍後, 來到了福崎町內唯一的停靠站 - 福崎
本站也是區間車的終點, 部分列車僅開到本站, 而不會走完全程開到寺前
可以注意到最左邊的月台已經有列車停靠, 那就是區間車
列車停靠在2番のりば
由於後續行程的關係, 必須在本站下車等待對向列車折返
至於電氣化終點的寺前, 甚至另一頭連接山陰本線的和田山, 就等以後有緣再說吧
先來目送列車出發
接著來看一下停在隔壁3番のりば的區間車
話說擋風玻璃上面雨刷刷過的區域, 看起來相當油啊...
乘務員室後方醒目的"BANTAN103"圖案
從行先表示還是"福崎"的狀況看來, 列車大概還會停靠很久
站牌
月台南端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清楚本站的兩座月台配置
走跨線橋到對面的1番のりば
月台北端
算是小巧的改札口
距離回程的列車還有點時間, 先出站走走
看起來還頗氣派的建物, 其實並不是站房, 而是站前觀光交流中心
話說右邊的水缸(?)裡面, 有河童會冒出來
但就在我要拿相機拍照的時候, 竟然又沉了下去...
椅子上的"アマビエ", 其實做成這樣還蠻可愛的
回到站內搭乘回程往姬路的列車
車內乘客依然不多
這次改成站在車尾 - 雖然其實和來的時候一樣, 都是在クモハ103形的這一端
順便錄個車尾展望
再次經過砥堀, 一樣還是"靠右走"(這是後面展望)
開始進入高架路段
再次經過野里
速度將近80 km/h
再次經過京口, 這個角度可以看出來月台遠處沒有"增高"所產生的高度差
抵達終點前, 再來錄最後一段後面展望
======
隨著列車回到了姬路, 這次播但線的旅程也要畫下句點了
前面行先表示已經換成寺前, 等待下次的出發